Loading...
古人泡茶為什麼要加生薑和鹽?陸羽出現後,茶文化有什麼變化
發佈日期::2020/11/6、瀏覽次數:88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茶已經成為了一項代表性的文化。不僅發展了各種各樣的茶葉品種,也衍生出了各種講究的飲茶習俗。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茶更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國人已經有三百年的飲茶歷史,鍾愛於紅茶,還會在其中加入糖和牛奶。在英國的許多文學著作中也提到了茶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的飲茶文化發展至今,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最初古人所泡煮的茶,與我們今天的茶天壤之別。


茶葉發源,可以推測到神農氏。唐代陸羽的《茶經》中也有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我們都聽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當時神農吃了有毒的草,都會嚼茶葉來解毒。《茶經》中對於茶葉的解毒作用也有記載。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方法也發生了變化。人們把新鮮的茶葉煮成羹湯再喝。並不是僅僅用鮮茶葉生煮,羹湯在古代,指的是用肉菜等做成的湯。



後來到了唐代時期,飲茶的文化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茶馬古道也已經成型,將茶葉輸送到了少數民族的生活中。


隋唐時期的飲茶方法繼承了前代的方法,同時又對其發展創新。出現了“痷茶法”和“煎茶法”。


其中,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春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稱庵茶。這種方法不僅在民間流行,在宮廷中也有繪畫展示。陸羽的《茶經》也有介紹: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



煎茶法在《茶經》中也有介紹:“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 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


其中意思,初沸放入鹽調味,,二沸投末,並加以環攪、三沸則止。飲茶之時,最初三碗是最優,第四碗第五碗,是在人非常口渴的情況下選擇喝的。若是為了追求口感,則優先選擇前三碗。



其中有一個細節,原來在唐代時期,人們飲茶都是要往茶水中放鹽。但是實際上,當時的人們並不僅僅會放茶葉調味,還會放入蔥薑等。這與我們現代的茶相差甚遠。但是即使如此,古人的茶湯也是清澈透明,而不是渾濁不堪的。茶湯中放入的鹽也需要炒熟再放,並不是像我們現在想像的,煮好的茶湯彷彿像一鍋粥。


但是《茶經》的作者陸羽,十分不喜歡這種方法,認為加入這麼多的“佐料”會改變茶的原本滋味。他認為“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



這樣的想法也與陸羽的生長環境有關。陸羽從小便委身佛寺,僧人的食物口味以清淡為主,所以他也因此無法接受這種辛辣的味道。


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飲茶技法也得到了進一步創新發展。宋代似乎每時每刻都展現著精緻。不僅民眾喜歡飲茶,連皇帝也撰寫了一部著作《大觀茶論》,作者是宋徽宗。而點茶法也從此出現。


宋代的點茶更注重意境。宋代蔡襄的《茶錄》也有記載: “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註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開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曰:“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


點茶法,將茶搗碎,然後用初沸騰的水沖泡。聽起來比較像如今的沖泡咖啡或者奶茶。但是由於古代社會技術還處於十分落後的情況。所以必定無法做到像現代社會,將其研磨為細膩的粉末。在沖泡過程中,也必定會出現沉澱物。為了讓茶葉末與水更好的融合,一種新的發明“茶筅”出現。


在宋徽宗的著作《大觀茶論》中,也出現了對茶筅的專門描寫:“茶筅,以斤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後來點茶也出現了相關的技藝比拼,名字叫做“鬥茶”。每個人點出來的茶,因為研磨程度,水沸騰的溫度和沖調的力度不同,他們的味道、色澤和圖案也各有千秋。點茶法如今在日本仍然流行。他們喝茶時仍然使用點茶法,並且發展出了帶有自己特色的技法。


到了明朝,撮泡法興起,已經跟我們現代的方法相差不多。朱元璋出身平民,自然受不了那麼多規矩。將散茶扔到沸水里,逐漸,唐代時期的煎茶法和宋朝時期的點茶法被取代。明朝提倡品味茶葉的自然本味,陳師所撰寫的《茶考》一書也有記載稱:“杭俗烹茶,以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與此同時,紫砂壺也出現了。一代泡茶神器,紫砂壺與陶壺由於製作成分的不同,可以做到“暑月越宿不餿”。因為砂製壺燒造完成後,有比較高的氣孔率,所以透氣性很好。這樣的情況也深深地影響了現在人們飲茶的習慣,一個質量過硬、手工製作的紫砂壺,仍然可以賣出不菲的價格。


清朝時期,由於國力的積貧積弱,國家陷入了低穀。而茶葉的出口也迅速增加,與此同時,也有很多茶館成立,直到現在仍然在營業。



中國的茶文化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古時的習慣與我們如今的飲茶方法大不相同,不管如何這些文化都代表了中華民族發展中的價值,現如今各種各樣的茶飲也層出不窮,形式的更新也會促進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或許以後的飲茶文化仍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仍然需要保護自己民族的特有文化。



ShareBody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