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國茶葉往事:美國獨立的“催化劑”,間接導致“鴉片戰爭”爆發
發佈日期::2020/6/23、瀏覽次數:156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飲用茶葉的國家,並在唐朝形成非常成熟、發達的茶文化,並被日本、朝鮮等國競相傚仿。其實,中國茶葉和茶文化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東亞,在明清時期還遠渡重洋,成為風靡全英國的飲品。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中國茶葉竟然還是促使美國獨立的“催化劑”,並間接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中英貿易的建立說起。

英國東印度公司武裝商船

早在1600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便已經獲得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的特許證,得以壟斷對中國的貿易專賣權。然而,由於明清兩朝長期實行“禁海令”,所以直到1684年之後(此前1年,康熙帝收復台灣,並正式廢除“禁海令”),英國才正式開啟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跟葡、西、荷等殖民帝國相同,英國最早從中國進口的物品,同樣以奢侈品為主,包括絲綢、瓷器、香料、藥草等,尤其是茶葉由於茶葉很適合英國人的口感,所以在輸入後的數十年時間裡,迅速成為風靡全國的飲料,其性質也由上層專享的奢侈品,轉變為各階層都迫切需要的基本飲品。

中國茶葉成為風靡英國各階層的飲品

正因如此,在短短數十年時間裡,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呈幾何倍遞增態勢。有數據統計,在17世紀晚期,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約為200磅/年,僅僅過了數十年時間,便激增至40萬磅/年,而到了19世紀初期,更是擴大到不可思議的2800萬/磅,而用於購買茶葉的支出,也佔據英國家庭年平均收入的5%左右(所有數據均引自《哈佛中國史》)。

由於英國向中國出口的呢絨、毛織品等物品,在盛行“自給自足”經濟的中國沒有銷路,由此造成其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導致白銀大量外流。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從18世紀中期開始,東印度公司開始將其在印度殖民地上種植的棉花,大量輸往中國,以滿足清朝激增的紡織手工業需求。

英國人在印度發展的棉花種植園

起初,英中之間的“棉花換茶葉”交易相當成功,對於緩解貿易逆差起到積極傚用。但是隨著中國本土種植的棉花產量遞增,以及內部經濟的衰退,導致清朝對印度棉花的需求量大幅下滑,由此導致英中之間貿易逆差問題的再度激化。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存在於中、英、北美之間新型的“三角貿易”便應運而生

在這種“三角貿易”中,東印度公司需要將從中國購買的部分茶葉,連同英國的製造品一起運往英屬北美殖民地,在那裡銷售並獲取白銀後,然後再前往中國去購買茶葉,以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起初,這種“三角貿易”運轉的相當順利,但在18世紀晚期,由於英法“七年戰爭”的影響和北美殖民地民族意識的覺醒,而最終歸於破產

用美洲白銀鑄造的錢幣

1756-1763年間,英、法兩為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而大打出手,最終法國完敗,將其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大片殖民地割讓給英國。雖然戰事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但它卻為此付出慘重的經濟代價。所以,等到戰爭結束後,為轉嫁戰爭軍費負擔,英國政府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製和經濟壓榨,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1773年,英國政府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中國茶葉的專利權,免繳高額進口關稅,並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由此,東印度公司完全壟斷對北美殖民地的茶葉運銷,不僅打垮了本地茶葉商,而且還造成當地大量白銀的外流,逐漸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

喬治三世

隨著不滿情緒的日漸加深,北美民眾開始將東印度公司視為英國政府的代理人,一旦繼續飲用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就相當於他們將永遠接受英王喬治三世的奴役。正因如此,在啟蒙思想家富蘭克林、潘恩等人的鼓動下,逐漸覺醒的北美人民日益不滿喬治三世的統治,而紐約、費城、查爾斯頓等地的民眾,則掀起拒絕卸運茶葉的運動。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8000多人集會抗議,反對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商船“達特茅斯號”在當地停泊、卸運中國茶葉。當晚,在亞當斯、漢考克等人的領導下,60名“自由之子”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茶船,將342箱茶葉全部傾倒入海中,此即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而該事件也被視作美國獨立運動的先聲3年後,北美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並定國號為美利堅合眾國。

波士頓傾茶事件

美國獨立後,英國失去在北美的白銀收入,而為了應付對華龐大的貿易逆差,遂開始將鴉片大量運往中國銷售。鴉片輸入量的持續激增,不僅導致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而且還造成嚴重的社會、軍事危機,最終促成林則徐“虎門銷菸”和“鴉片戰爭”的爆發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不僅成為美國獨立運動的“催化劑”,而且還成為“鴉片戰爭”的誘因之一,如今看來,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ShareBody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