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美好生活從“茶”開始
發佈日期::2020/6/17、瀏覽次數:162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茶文化早已融入華夏文明的傳承基因。


  今年5月21日,是聯合國確立的首個“國際茶日”。跟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茶農”周祖宏興奮不已:“我們茶人也有自己的節日啦。”


  今年68歲的周祖宏出身“茶師”世家,是周氏炒茶家族的第四代傳人,在信陽茶葉行業是響噹噹的“明星”。他從17歲開始炒茶,一晃50多年過去了,他憑著一手炒茶絕活做出了色香味俱佳的“ 信陽毛尖 ”,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他在2018年被確定為“ 信陽毛尖製作技藝非遺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可謂實至名歸。


  6月15日,記者來到信陽市浉河區黑龍潭村周祖宏家中時,他正手持茶把,動作嫻熟地揮舞著,滿鍋翻滾的茶葉不時發出“啪啦”聲,茶香四溢。“採下來的茶葉鮮葉必須在8小時之內製作完成,放久了會影響它的香氣。現在已經過了最忙的階段,只剩下少量的春尾茶了。”周祖宏一邊說話一邊用手飛快地抓起一小撮茶葉又迅速放下,“我得隨時掌握茶葉的溫度和柔軟度。”


  信陽毛尖的炒製工藝主要有生鍋、熟鍋和烘焙三大工序,生鍋炒製是對茶葉進行殺青和揉撚,逐步形成條索之後,便可以轉入熟鍋繼續“整形”,也就是趕條、理條,然後再用炭火進行初次烘焙。


  周祖宏炒茶的訣竅就是“殺青要到位,揉撚要均勻,理條靠手感,火候是關鍵”。他說,信陽毛尖香高味濃、耐沖泡,這些特性跟炒製工序密切相關,每一道工序都得精準掌握時間和火候。茶葉初烘之後要進行攤晾、挑揀雜質,如此經過3次烘焙後,當茶葉可以用手撚成粉末時,整個炒製就完成了。


  同樣的鮮葉,每個炒茶師炒製出來味道卻不盡相同,或苦澀,或甘醇。在周祖宏看來,茶葉都是有生命的,用心製作的茶會讓人品味到一片樹葉的沉澱與歷練、製茶人的堅守與傳承。


  如今,周祖宏家的茶園面積有七八十畝,每年茶葉產量不小。在盛行機器炒茶的年代,周祖宏卻很固執,一直堅持手工炒製。他製作出的高品質茶葉被很多客戶相中,而且往往是老客戶帶來新客戶,新客戶再帶來更新的客戶。


  “我的茶從來不拿到市場上賣,在家裡就能賣完。”周祖宏笑著說,每天早上喝杯茶,覺得心里特別美。


  為了讓傳統手工製茶工藝得到傳承,他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女兒、女婿、外孫,還收了不少徒弟。經常有茶農、茶場邀請他去做技術指導,周祖宏總是欣然前往。“做出來一杯好茶不容易,需要的是幾十年的愛茶敬茶之心和經驗。先學做人,再學做茶,是我對徒弟的要求。炒茶技藝的傳承需要我們這些手工製茶師、茶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周祖宏說,“"兩個巴掌做出來的東西,有些科技還是無法取代的",今後我一定要繼續做好信陽毛尖炒茶技藝的傳承弘揚工作,講好茶文化故事,讓信陽毛尖香飄全世界。”



ShareBody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