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國茶見證東西方文化交融史
發佈日期::2020/6/12、瀏覽次數:160

英國詩人愛德華·楊在1752年用一首詩來描寫美女喝茶時的儀態萬千:“鮮紅的嘴唇,激起了和風,吹冷了"武夷",吹暖了情郎,大地也驚喜了!”


詩中提到的“武夷”是指武夷巖茶,因為當時已大量進入歐洲,為人們所熟知,因此常被用來指代中國茶葉。


武夷巖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縮影,從明末清初傳入歐洲至今,始終是中國的“形像大使”,並塑造著歐洲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


而正是從武夷巖茶來到歐洲開始,中國紅茶開始了對歐洲的深度影響:從歐洲人對“百病之藥”的追求,到茶葉成為歐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從茶葉影響歐洲藝術與製瓷業的發展,到如今風靡歐洲各地的“泡泡茶”,一部茶史就是東西方文化交融、文明互鑑的歷史。




“銀茶壺瀉出火一般的湯”


歐洲有關茶葉的記載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中期,其後幾十年,荷蘭人威廉·里安向西方引入了第一批茶樹樣品。茶在1610年第一次抵達阿姆斯特丹,並在隨後幾十年內來到法國和英國。


有趣的是,茶在抵達歐洲伊始,就被認為具有治癒疾病的神奇力量。17世紀60年代的歐洲茶葉廣告語就是:“一種質量上乘的被所有醫生認可的中國飲品。”被譯介到西方的茶葉療傚包括淨化血液、治療多夢、讓人寬厚待人等。


據史料記載,武夷巖茶早在唐代就已成為中國人的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武夷山還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明末清初,武夷巖茶開始傳入歐洲,到清康熙年間,大量遠銷西歐,備受喜愛。在歐洲貴族中,甚至有“百病之藥”的美譽,歐洲人曾把武夷紅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在18世紀的不少英國詩作中,“武夷”就被用來指代中國茶葉。比如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就在其《額發的凌辱》一詩中稱茶為“武夷”,並在1711年所作的一首讚美詩中歌頌製茶之美:“佛壇上的銀燈發著光,中國瓷器裡的熱氣潮漾。赤色炎焰正燒著輝煌。陡然充滿了雅味芬芳,銀茶壺瀉出火一般的湯,這美妙的茶話會真忙!”


深刻影響歐洲生活方式


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麥克法蘭在其《現代世界的誕生》一書中提出,喝茶給英格蘭人帶來了一種實際上屬於“現代”的飲用模式。他認為中國茶葉從多方面影響了英國現代社會,比如飲茶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女性的地位、藝術和審美的品位,甚至整個國民的氣質。


麥克法蘭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進一步提出: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史似乎存在著一條線索,那就是茶葉“征服”世界的歷史。他認為,從中國進口茶葉,茶水中還要添加從牙買加舶來的食糖,這種飲用習慣和生產方式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重要動力之一。


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的特色之一就是不斷普及的飲茶之風,下午茶和會議期間的茶歇至今仍然是許多英國人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從17世紀起,飲茶之風席捲英國宮廷。隨著英國與東方貿易體系相連,茶葉變成中國出口英國的最重要產品,茶葉價格的下降也讓其走入尋常百姓家。


18世紀30年代,歐洲的快速帆船駛向中國,直接導致茶葉進口量激增、價格下降。到18世紀中期,英國人無論貴賤貧富,幾乎每天都要喝茶。出生於19世紀中葉的現代語言學理論奠基者索緒爾就記錄道:“英格蘭各地都流行喝茶,而且一天要喝兩頓,雖然花費不少,但是最貧窮的農民也像富人一樣,每天要喝上兩頓茶,茶葉消費總量極大。”他估計,每一個英格蘭人,無論男女,一年平均要消費4磅茶葉,委實驚人。


茶葉的流行也推動了與其密切相關的瓷器進口貿易,進一步推動了歐洲本土製瓷業的發展。歐洲商人發現,從東方運回茶葉時,瓷器可以壓艙,也不會影響茶葉的品質。於是“茶葉加瓷器”的組合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常見的貨物。


中國茶受高端市場青睞


時至今日的英國上流社會,喝茶仍然是件大事。記者曾採訪專職從事禮儀培訓的英國禮儀專家威廉·漢森。在他的培訓課程中,就包括學習如何與英國王室、貴族喝下午茶的內容。課程中,就對“應該在杯中先倒茶還是先倒奶”這樣的問題做出專門解答。


記者曾採訪《唐頓莊園》中“唐頓”的原型海克利爾莊園主人、第八世卡納封伯爵夫人。她對來訪者是否滿意麵前的茶水顯出特別的興趣,彷彿那是評判招待是否到位的重要標準。在今天的英國,送英國人一盒中國茶葉永遠是“不會錯”的禮物。


英國中國美食節組委會主席唐詩認為,中國茶早已被歐洲人所接受,並且佔領了一些高端市場。現在,很多倫敦五星級酒店的英式下午茶裡都有來自世界著名產茶地的茶葉,其中就有中國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等等。



ShareBody資訊站